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模式有重大且持续的影响,因此改造学习空间成为近几年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心。《地平线报告》连续多年提出要重构学习空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于2022年4月份发布的《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中,更加关注混合和在线学习,强调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学习、混合学习空间、线上线下融合学习产生的变革作用[1]。因此,改造传统教室,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空间是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任务。
(资料图片)
图源:华南师范大学官网
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积极推进线下学习空间改造升级,作为华南地区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努力践行“新师范”新内涵,五年深耕创新学习空间建设,开启环境育人新篇章。
从2018年竣工的首期石牌校区砺儒·新师范创新学习空间到近日刚刚建成的砺儒·协同创新空间,目前学校已基本形成创新学习空间集群环境和一体化应用格局。线下育人环境迭代升级,形成华南师大特有的模式与风格,受到全国各高校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并且与线上教学平台“砺儒云课堂”有机融合,初步打造出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学习环境,为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供支撑。
建设理念与思路
在启动建设之初,华南师大对国内智慧教室建设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几所高校进行深入调研,从注重IT设施建设的公办大学到关注教学环境人文性、舒适性的中外合办本科院校,最终确定改造后的学习空间既要具备技术性、创新性,为师生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同时也要兼具舒适性、人文性,为师生营造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室的类别选择方面,为了最大限度照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最终定位为面向本科的通识类课程教室,以本为本,满足广大师生的学习需求。
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是以学校首任院长林砺儒的名字统一为改造后的学习空间命名,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品牌效应。
二是积极响应广东2018年2月出台的《“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更加聚焦在师范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回归师范类院校的本职任务;
三是更加强调学习空间的整体设计,IT设备、教学家具与空间环境相互契合、相得益彰,为师生营造集创新性、灵活性、舒适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学习环境,贴合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的需求;
四是更加注重与线上教学平台“砺儒云课堂”的无缝对接,线上线下融合,避免出现信息化设备堆砌的现象,为师生打造一体化混合式学习空间。
整体设计与布局
整体设计
专业的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关乎教室空间改造的质量,前期优秀的设计能让后期的建设过程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为此,在改造前期,华南师大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师对教室空间环境进行整体设计,对硬装、软装、家具、色彩、IT设备等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和合理的设计规划。
如图1所示,装修包括硬装和软装。硬装方面,涵盖电气、地面、吊顶、油漆等,其中地面采用了防潮防火的编织地毯,尽量减少教室桌椅移动的噪音及对轮子的磨损;色彩深浅搭配,每间教室都有自己的主色调,空间散发出积极向上、青春活泼的气息。
软装则包括灯光、家具、细节、文化植入等多个方面,其中教学家具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并且带有滑轮,能随时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任意形状组合,使得空间布局更加灵活多变;注重细节和加强文化植入,通过绿植盆栽、留言墙、雨伞架等元素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图1 整体设计与布局
设备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设备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以实际教学需求为导向,根据每间教室的特点及功能设计配置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避免出现堆砌现象。
软件设备方面,智能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实现对教室环境及设备的智能管控,线上教学平台“砺儒云课堂”则与线下学习空间相互融合,为师生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支撑环境,具体见下文“线上线下融合环境设计”。
功能分区
线下学习空间主要包括走廊空间、教室空间、教师休息室和机房/中控室。如图2所示,核心区域为教室空间,可进一步细分为各个不同的教学功能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家具、IT教学设备的甄选与配置。
图2 功能分区
授课区除投影仪、幕布、白板等常规配置外,还提供可升降讲台、触控式显示器、双无线/翻页/激光笔三合一麦克风。其中,可升降讲台适合教师不同身高体位,触控式显示器让演示与书写融为一体,双无线/翻页/激光笔三合一麦克风让教师授课更加自如。此外,部分教室配备双屏纳米黑板,实现传统教学黑板和可感知交互的智能黑板的无缝对接。
大型宣讲区,由于知识传播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因此屏幕一般采用双投影屏幕或4K拼接大屏。
展示分享区提供普通显示屏或可移动式交互白板,师生可通过iOS、Android、Windows、macOS等系统终端把分享内容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显示屏上。
探究协作区配置了一系列协作支持技术装备,包括可书写磁性白板墙、可移动白板、可移动桌椅、协作支持小程序等。
精品录制区采用固定式精品课程录播工作站,扩展探测、跟踪、定位、智能策略等功能模块,实现课堂无干扰、无意识控制、无人值守的全自动智能录播。
远程互动区包括Cisco和Polycom两套视频会议系统,Cisco系统主要用于南海校区,为国际化远程互动教学提供支撑,Polycom系统则更多用于多校区远程互动教学、在线研讨、视频会议等。
自我发展区提供台式电脑、视频会议系统、黑板等设备,支持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远程互动协同等。
教学观摩区通过高清摄像监控装置、音视频采集设备、拼接大屏等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观摩与学习。
线上线下融合环境设计
启动建设之初,华南师大通过实施“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已基本形成以“砺儒云课堂”为核心的线上教学平台集群环境,包括全校统一在线教学平台——砺儒云课堂、微信移动端课堂小程序——砺儒小课堂、视频管理服务平台——LearnTV、在线教学行为数据分析平台——云课堂数据统计等。
因此,在线下学习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便已将线上教学平台纳入整体考量,注重线下IT设备与线上教学平台的无缝融合,打造一体化混合式教学环境。通过融合,一方面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因教室空间改造带来容积率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能有效衔接课前、课中、课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合作探究课堂为例,如图3所示,充分发挥线上平台提供教学资源、活动和过程“一站式”管理服务的优势,把合作探究活动的任务清单、学习资源、学生分组等统一放到线上完成,线下则主要为课程讲授、分组探究协作及作品展示分享提供相应设备及环境,教学过程可一键录制及上传到视频服务平台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学生的所有行为数据均可记录下来并做进一步统计分析,为课后教学反思与成绩评定提供依据。
图3 合作探究课堂线上线下融合过程
建设发展历程
2018年2月,广东出台《“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新时期师范教育新内涵。作为南方教师教育排头兵,华南师大积极响应、快速行动,并于同年启动首期石牌校区砺儒·新师范创新学习空间建设。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截至目前,华南师大已完成四期建设(如图4所示),基本形成创新学习空间集群环境和一体化应用格局,开启环境育人新篇章。
图4 建设发展历程
首期:石牌校区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环境的提质升级,重构教室空间、以创新学习空间为抓手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从业者的共识。
华南师大紧跟信息时代教育革新步伐,借助“新师范”建设契机,于2018年初启动首期教室空间改造项目,目标是将传统教室改造为具有先进性、灵活性、舒适性等特征的创新学习空间。项目启动之初,由于首次建设缺乏经验,所以学校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实地走访调研多所在智慧教室建设方面颇具影响力的高校以及组织校内外专家及教师代表实施方案论证,广泛征集各方意见。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建设,首期创新学习空间于2018年底竣工,一经投入使用,便反响热烈,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引起同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当时智慧教室普遍看重IT设备建设不同,石牌校区创新学习空间更强调空间舒适度的重要性,着力提升学习环境的人文性和美观性,这在国内公办大学中尚属少见,其他高校纷纷效仿,不仅为以后创新学习空间的建设奠定了基调和风格,也有助于凸显学校的形象与文化特色。
二期:南海校区
南海校区创新学习空间于2019年启动建设,除沿用首期建设理念与风格外,还根据南海校区国际化办学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进一步强化学习空间的远程互动教学功能,部署了两套国际著名的Cisco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不仅更好地支撑了国际联合学院、国际商学院、阿伯丁学院的国际化远程视频授课,还在疫情形势严峻情况下支持未返校学生通过视频参与高现场体验感的远程互动学习,为学校“开学不返校,网教不停学”的工作部署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根据教师对石牌创新学习空间板书展示功能的使用反馈,配备了集纳米触控、高清大屏显示、普通黑板、电脑主机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双屏纳米黑板,充分满足部分师生的粉笔书写习惯,进一步提升感知交互体验。
三期:大学城校区
大学城校区的创新学习空间正式启动于2021年,与前两期相比,学校在学习空间建设与运维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针对前两期反馈的问题,做了相应调整与优化,包括采用环保吸音吊顶、吸音棉与静音编织地毯,减少教室回音与噪音,优化教室拾音效果;配置安装多种红外或微波探测设备,确保拍摄主体更清晰准确;配置多台可移动录播车,能在时间、空间上灵活适应各种不同的教学录播及远程互动需求,使教学场景更加丰富生动。
四期:石牌图书馆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线教学已经由“应急之举”变为“常时之需”,成为日常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学不返校,网教不停学”期间,华南师大依托“砺儒云课堂”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并经受住了“大考”,赢得各方赞誉。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学校也清醒认识到线上教学过程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网络卡顿掉线、在线上课设备不足、居家办公环境过于嘈杂等。
为此,学校组织图书馆、信息办和网络中心联合建设了砺儒·协同创新空间,集卫星教室、路演空间、创新孵化空间、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于一体,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普及、多校区教学科研与管理协作、“新师范”教育等提供支撑环境。其中,卫星教室直击在线教学“痛点”,如图5所示,为师生打造个人专属的远程协同互动与自我发展空间。
图5 卫星教室
卫星教室将传统标准教室内核心的IT设备与教学环境凝缩在一个精致温馨的舱体内,以建立一个适应性更强、更能激发远程互动热情的线上教学空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精准定位校园内师生的线上教与学、多校区协同互动、微课录制等需求。
经验总结
从2018年起,华南师大创新学习空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现已形成线下创新学习空间集群,并与线上教学平台集群环境有机融合,构筑起全方位环境育人的良好格局。回望这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教训。
第一,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学习空间应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特色定位进行相应规划及改造,满足学校整体布局和发展需求。在二期建设中,为支撑南海校区国际化办学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学校部署了国际著名的Cisco视频会议系统,更好地支持国际化远程互动教学。另外,在最新一期的砺儒·协同创新空间建设中,打造了集在线教学、远程协同互动、微课录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卫星教室,更快地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第二,空间类型应简单而直接。
当前智慧教室类型众多,名称五花八门,容易让人感到困惑,导致部分师生“望而却步”。首期,石牌校区共设了六种类型的教室空间,但实际教学应用的功能则较为集中统一。因此,在二期、三期的建设中,各个教室的IT设备类型更加简单且功能聚焦,主要为精品录播教室和远程互动教室,而一些不常用的IT设备往往带有滑轮,能随时移动到所需的位置,设备的使用率得以大幅提升。
第三,需要配套信息化教学软环境。
为提高教师利用创新学习空间开展混合式教学、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建设信息化教学软环境。其中,包括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开展混合式教学培训、组织教学学术研讨交流会等,营造信息化教学文化,形成常态化信息化教学土壤。
第四,日常服务及维护至关重要。
与传统教室相比,创新学习空间内部布局更加灵活,比如家具带有滑轮、设备可随处移动等。因此,必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进行日常维护,需要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为教师提供设备操作指导、桌椅摆放、课程高清直播录播协助等服务,确保学习环境舒适整洁、教学服务及时高效。
参考文献
[1]王运武,李袁爽,姜松雪,李雪婷.疫情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美国《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解读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05):13-20.
作者:刘丽清、林南晖、郑凯(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