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情报局|复旦大学:书院编班共同学习 提供灵活多样的成才路径 学生可自行组织课程模块 每日焦点

2023-06-12 10:15: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2日电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近日,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王阳做客新华网2023高考情报局,围绕学校新增专业、育人特色等进行了介绍。


(资料图)

Q1: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复旦大学办学亮点及育人特色?

王阳:目前,复旦大学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20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坚持“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致力于培养领袖人才、行业栋梁及社会英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学校推出通识教育平台,新生入校后按书院编班,共同学习、生活,最大程度进行交流融合。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每学年有7000余门课程供选择,英语课程覆盖绝大多数专业。学生可自行组织课程模块,也可选择修读辅修学位,或在入校后申请转专业。

学校的育人特色主要是三点,开放性:有自由且公允的成才机会;多元性:有灵活且多样的成才路径;创造性:有包容创新的成才评价体系。

Q2:学校是否有新增专业?也请简要介绍一些专业的特色?

王阳:作为复旦大学泛海金融学院的本科项目,金融学(金融科技方向)将于2023年首次招生,欢迎所有数学和英语能力突出、对数字金融有特别热情和学习潜力的同学报考。国际化的优秀师资团队,全英文专业课程将为学生们带来国际化的学习体验,计算机、信息、数学、大数据多院系支持,培养学生对金融前沿技术的掌控力和创造力。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领军人才班):本年度推出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领军人才班)将由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牵头管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担任荣誉班主任,采取一对一导师制全面规划学生全学业周期。全新培养方案引入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同时注重学研与实践结合,提供集成电路领域头部企业见习机会。

物理英才班项目招生:首届物理英才班采用小班化管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心澄担任班主任。学院将为英才班学生优先配备拔尖导师,进行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英才班采用单独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特点,重新制定大类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方案;同时依托相关领域内的一流学者和先进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充分运用学校提供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学术志向,自由选择,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物理方向卢鹤绂班):卢鹤绂班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等担任班主任,亲自指导,亲自规划;院士、杰青等高水平师资组建科研实践导师团队,实现一对一导师制、个性化培养。学院也将积极为学生构筑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提供前往欧洲CERN、美国RHIC等大科学装置开展学习和科研的机会。此外,班内学生享受高比例推免,与“卓博计划”衔接,能够优先进入院士等学者的高水平团队。

信息学院“光子计划”:“光子计划”由信息学院牵头组织,邀请12位在复旦大学任职的院士组成院士指导团队。计划内学生由院士团队亲自遴选、亲自选题、亲自指导、亲自规划,动态进出,每个院士团队每年指导不超过3名学生;同时采用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为学生的长久科研发展全方面保驾护航,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pagebreak

Q3: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王阳:学校围绕一流育人质量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巩固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促进学校一流学科优势和一流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引导一流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

有特色的“2+X”培养体系:复旦大学“2+X”本科培养体系,是根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原则构筑的育人体系。“2”是指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两方面帮助学生夯实个人发展基础;“X”是指学生可以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个人发展规划,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专业进阶、本科荣誉项目、辅修学士学位、跨学科学程、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志趣选择多元发展路径,最终实现个性化成长。

优质的生源群体:复旦大学拥有全国顶尖的生源群体,优秀同学之间相互启迪与帮助,营造了学校优良的学风与学习氛围。

出色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强基计划”“数学英才试验班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本科荣誉项目”“双学士学位项目”等,进一步探索拔尖人才的特质、成长规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形成了重视知识、能力、兴趣、勇气四要素,高度开放、高度挑战、动态管理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培养为国担当,能承担科技创新、科教兴国重任的复旦人。

缤纷的书院生活:复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推出书院制度,目前有五个四年制住宿书院。书院内的住宿安排,基本按学科交叉和大类融合的原则。书院生活是复旦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自我提高学术兴趣和文化素养,自我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领导能力,自我塑造社会责任和领袖气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丰富的课程选择:学校每学年开设680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大部分为小班教学,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在“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的倡导下,推进全员导师制,用顶尖的师资队伍培养最优秀的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高被引科学家100%为本科生授课。

成熟的学分制:复旦学生可在学制范围内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灵活地安排自己的修读年限,部分学生可以在三年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提前步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畅通的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学校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卓博计划”本-博贯通、“临床医学(8年制)”本-博连读、“工科试验班”本-研贯通、“计算机科学试验班”本-研贯通、“强基计划”本-硕-博衔接,均为本科生配备最优秀的导师和最优质的资源,实行个性化培养,并在奖学金、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200多个学生社团每年举办活动32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才。

Q4:学校为优秀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哪些空间、平台、机遇?

王阳:复旦大学在《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有效贯通教室、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学习、网络新媒体等六个维度的育人空间,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舞台,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增强学生学习选择性,充分激发学生潜能。

在教室上,学校近年来集中改建了部分教学楼及实验楼等周边设施,打造智能化新型教学生态系统。积极推行小班研讨课程,形成“课前阅读-课堂学习-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写作训练-反馈指导”的闭环学习体系。

在书院建设上,学校致力于将书院打造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学生自管的教育平台。

在本科生科研上,学校有开放而富有层次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平台(FDUROP),提供了包括君正、望道、曦园、登辉、卿云等不同类型的资助项目,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提前进入学生研究领域。20年来,超过5000名本科生参与FDUROP项目,近几年每年参与的学生均超过500名,涌现出一批在本科阶段就取得良好学术成果的优秀本科生。

在创新创业上,学校共6次获得挑战杯全国特等奖,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在社会实践上,复旦大学长期支持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训,与行业或校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上岗锻炼的机会。截至2018年底,与校外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达429个。

在国际交流上,复旦大学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与200多所海外一流大学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学校每年赴海外交流的本科生比例达到60%。

在网络新媒体上,学校持续打造“复旦通识课堂”品牌,提供优质在线通识课程资源与服务,目前已有超过全国600多所高校、百万人次修读过复旦的在线课程。

Q5:请您介绍下学校“本科荣誉项目”?

王阳:本科荣誉项目坚持高开放的指导思想,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探索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创新教学管理,荣誉路径与常规培养路径互通性强,创建了“一人一策”公平开放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制定了高挑战的质量要求,项目以荣誉课程和科研实践为支撑,吸引了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汇聚了一批志存高远的拔尖学生,建立起了高挑战性的荣誉课程新体系;倡导“闯优”的教育理念,创设出独树一帜的闯关模式,培养学生的持久学习驱动力;从“拔尖”到“冒尖”,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新机制。

我校自2015年起试点建设本科荣誉项目,目前,全校90%院系均已实施,助力获批11个拔尖基地,为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夯实了重要基石。

目前,“两高一闯”的项目设计激发了师生共同追求卓越、投身基础学科发展。近四年来,占基础学科专业50%的学生尝试过挑战本科荣誉项目,受益面远大于常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Q6:请您介绍下学校对外交流情况?

王阳:复旦本科生赴海外学习的形式多样,有长期交流如参加双学位项目,学期交换,国际组织实习;有短期交流如参加各类寒暑假短期项目,寒暑假科研实习,医学实习,国际会议、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不同的项目,学生们拓展了国际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数据显示,复旦大学本科生海外交流比例接近70%,个人访学、校际交流项目、各学院和伙伴学校开展的交流项目,为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