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本来就比较难,复习起来也是难度大。那么,数学专业考研都考哪些科目?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专业一般有几个方向:(01)基础数学;(02)计算数学 ;(03)应用数学 ;(04)运筹学与控制论 。具体的考试科目看你考哪个学校。初试一般英语政治统考,然后是专业课。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是一定会考的,有的学校还有考其他科目。常微分,复变,实变什么的。好象大多数学校这些科目(常微分,复变,实变什么的)是在复试考的。
复习方法
(资料图)
重视基础
基础知识在考试中所占的比列,这个我们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强调过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一味的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注重理论基础,这就会导致我们很多同学在做选择填空的时候很迷茫、做大题的时候不会把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自然也就没有解题思路。比如线性代数中,题目告诉我n阶方阵A非奇异,那么我们就要立马把它“翻译”成数学语言:A可逆、A的行列式不为0、A的特征值全不为0、A的秩为n、线性方程组Ax=0只有零解……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阶段不要急躁,要将基础知识拿出来再巩固一遍,将基本知识夯实好!
复习要全面
分析历年的考研数学真题,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历年考的不多的一些知识点,例如:曲率圆和曲率半径,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和物理应用,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质心、形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会将在定义域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在定义域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函数的表达式等等,这些都不是考试的热点内容,但是也是有可能出题,所以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不可忽视。
不要追求数量
到现在这个阶段,很多同学手里已经有很多本复习资料了,纠结到底是做哪几本复习资料合适,有的打算把手上所有的资料都做一遍,但是算算时间又不够,所以很纠结,其实这大可不必。同学们就按照我们给大家发的学习计划去学习,把一本资料熟练做完两遍,这就够了。
坚持
最后这两三个月是最容易放弃的,同学们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要会释放压力,比如一周给自己放半天假。还是那句老话,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21、根据历年高数考研大纲,划出数一、数二、数三的考试范围。不要为求“心安”以及某种优越感而复习大纲要求之外的东西,徒增烦恼及工作量。
2、如果复习时间充分,如一年或半年,则可先看高等数学课本,毕竟教科书是一切考试题的源泉(历年都有考题是根据课本课后习题或例题转变而成)。如果时间不够充分,如两个月左右,建议选择一家权威辅导机构的辅导资料(一般是基础课程的教材,本人当初选用的是启航的高等数学基本课程18讲,例题为主,讲解较少,但是很容易进入复习状态。)如果基础较为薄弱,可选择一些辅导机构的基础课程听一听(不建议购买全程的辅导课,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很容易打乱个人的复习节奏)。
3、将基础课程的资料看完,并确保每一道题都经自己的手演练过一至二次,基本上高数130没问题。但是,复习基础课程建议用时连贯且短促,不超过一个月,确保思维连贯性。此后,开始做历年高数真题。如果是数二考生,数一、数三的题建议不要做了(不是一个层次的难度,容易扰乱军心及复习节奏)。
4、因为复习时间紧迫,不建议做模拟题。一般模拟题只起演练、训练计算等基础作用。不要抱“押对题”的侥幸心。
5、考研高数题注重基本功,往往考察点非常简单,但是出题新颖(运算方式具有一定技巧)。只要捅破题目的“窗户纸”,就光明一片了。
6、本人复习经验(数二):用15天“啃”完高数基础教材,用7天“啃”完线性数学(清华李永乐的,非常实用,线性数学重在计算,一般解题方法都是固定的),再用7天时间演练真题。总之,利用完整一个月的时间将高数复习一遍。之后,在复习其他课程时,每天坚持做一些习题(真题,不一定做一整套,但要保持对高数的“热情”,不能生疏)。
7.考前一周,记一记数学公式,做一两套真题练练手。即便有一些地方感觉自己不明白,也不要慌张。这段时间重在“温故”,不需“知新”。
8、PS:考研数学分值分布:
数一 高等数学 56% 线性数学 22% 概率统计22%
数二 高等数学78% 线性数学22%
数三 高等数学 56% 线性数学 22% 概率统计22%
###3考研复习之数学篇———树立自信篇
先介绍我的自然情况,本人高考数学105分,大学四年里只有1年半在学数学,其中高等数学平均分75分,线性代数88分,概率统计99分,一次比一次高,我认为学习好的一门数学是概率统计,考研考数学二,还没有用上我这点底子,而高数和线带可以说是很烂!那么我考研数学多少分呢?不高,是91分,但是对于本校或者是一般学校就够了,尤其是工科,所以我现在想树立一下各位的信心,如果你想考130分以上,也可以参考我的学习方法,不过要延长复习的时间,用我所说的1.5倍的时间,如果你想考100分上下,可以按照我说的去做,可以有一定的成功率!
我大学数学不好,并且数学总共复习了将近6个月,其中前两个月还是不认真,真正进入状态是从10月份以后,所以说,总共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将数学提高到90分,并且我认为这个分数还是可以更高的!希望那些看到我的帖子的同学能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跨过考研最难的一科之一!
考研数学复习篇———给你一年,要么给你七个月
现在离2006年的考研还早,如果有志要考品牌大学的或者热门专业的话,请现在开始复习,如果想稳妥行事就考江苏大学的同学,那么可以考下一贴!一下献给有志考品牌大学的江苏大学莘莘学子!
如果你考品牌大学,无论是理工还是其他的什么专业,如经济,管理还是其他的考数学的专业,数学是个重要的拿分项啊,因为品牌大学的专业科比较难,并且你又不是那所大学的人,信息比较匮乏,没有门路,只能硬拼,既然这样,你专业课上没有优势,又要总分上胜过人家,只能通过这个科来大幅提高成绩,使自己的总分过线。
首先要选好教材,比如说陈老先生的考研数学复习指南,李永乐老先生的数学教材,还有西安交大的龚冬宝老先生的数学指导,这几本书个有特色,比如说,陈的高数好,李的线带好,龚的例题都是真题,省着做真题了!不过无论哪本书,只要选定一本了,就不要再看其他的了,因为一本书肯透了,就能考到相当不错的分了!我建议,数学底子比较好的,耐心比较强的人,选择陈的书,陈的书开始看的比较吃力,没有耐心的人很难坚持到底;反之选择另外两本书,尤其是李的书,比较易懂,深入浅出!
其次,复习进度安排,数学从4月开始复习,到六月份,我认为每天复习3个小时左右就应该能将第一遍复习完,如果是数学三或者一的话,就每天4个小时左右比较好,当然具体的时间因人而异,每周都可以休息1天或两天,实际上使用的时间要比这少!从六月份开始,如果看数学还是很头疼的话,请上个辅导班,因为你复习了第一遍,有这个底子了,上辅导班的效果会体现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不鼓励那些连书都不看,就拿银子去送到那些老师,这样不但辅导班没有用处,还会浪费1个月的时间看书,是属于花钱找罪,如果你复习的比较晚,每年9月份可能还会有周末班,也可以考虑!
第二阶段是789月份,是属于第二遍看书,将书中的还不熟悉的知识点当成重点复习对象,已经基本掌握的,要能够牢固掌握,并且熟悉大纲,将大纲中的知识点挑出来,一个个在书上学一遍,这样对于大纲也会比较了解了!
第三阶段是10月份以后,章节突破阶段,故名思义,一章章的搞定,一个个题型的突破,以章为单位,每章下面的题型为小点,不弄明白绝对不罢休,鉴于已经复习了两遍,那么这一阶段会快些,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一阶段中要逐渐的将真题提到日程里!熟悉考研的题型!
第四阶段是12月份后,冲刺,不能再以辅导书为主了,以冲刺教材为主,在做2006年重点题型的同时,辅以模拟试题,模拟试题不要做过多 ,多着烂,也浪费时间,选择一个好的试题,反复将上面的试题都弄通,弄懂,我想对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有几本好的模拟题,我会在之后的帖子中重点说明!
###4一、温故知新,重视基础
复习到现阶段,很多同学会陷入一个复习怪圈,片面追求技巧结论,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基础,06年之后,整个考研数学的命题特点很鲜明:重视基础,所以这个阶段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关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细节题,从常错题库中总结来看,这类细节题往往是学生们的易错点!从出题类型来看,这块儿的题型一般多在选择和填空题中出现,计算量一般不大,但是考得很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时候不要急躁,要将前面的基础阶段的教材拿出来温故知新,将基础知识夯实好!
在后面的复习中,要及时查漏补缺,建议准备个记错本,每晚睡觉之前,把当天错的知识点简记一下,定期拿出来翻翻。在考试之前,要回归最基本的概念、公式、性质和定理,把一些以前做错的题目再拿出来做一做,攻破难点。
二、强化训练,提升正确率
如果是自己复习的,要把辅导书上的内容复习完,如果有时间的,可以复习第二遍,第二遍复习的时候,主要是第一遍复习中自己理解出现偏差的知识点和方法,另外有些第一遍自己做错的题,不看答案,再做一遍。因为做错的题目,虽然看懂了,但是是否转化为自己的,需要通过再做一遍来检验。这个过程最晚不能超过十一月中旬。
三、真题锁定盲区,模拟突破难关
由于真题的重复率非常高,所以11月份一定要开始做真题,真题至少做两遍,一是按照套题的形式来做,按照标准三个小时的时间,从上午8:30-11:30,做完对答案,把做错的题目看明白,一般做10-15年的就够了。
第二遍按照章节的顺序来做,把每一章最近10-15年的考试题按照题型来做,就可以把考过的题型都训练到。
如果还有时间的同学,可以把别的卷种相应的题目做一做。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