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信息化如何进一步发展?

2022-12-16 16:59:33 来源:教育快播网

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12月13日起,“通信行程卡”服务已正式下线,与之类似的“健康码”、“核酸码”、“场所码”、“健康打卡”、“数字哨兵”等抗疫工具,在不久之后或许也将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消失。相关政策在高校领域亦得以落实,不久前,复旦大学的健康填报小应用“平安复旦”已经正式宣布停用,估计还有许多高校的各种疫情防控应用系统也将陆续下线。


(相关资料图)

这些凝聚了大量IT人员心血的“数字抗疫”时代产物,即将完成它们光荣的历史使命。而作为信息化从业者们的我们,在感慨它们短暂的生命周期之余,或许还能思考和感悟出一些有益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经验:

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在疫情突发之后,高校面临的两个紧急任务是统计上报师生健康情况和开展大规模的在线教学与居家办公。要想轻松完成这两项任务,高校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拥有精准的人员数据和快速开发能力、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完善的办公系统。

很多高校信息化人员将此次疫情防控称为一次信息化建设的“大考”,考的正是高校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要想考得轻松、考得好,必须功夫花在平时。

信息化应用应当坚持需求导向、及时迭代

师生健康填报从最初的使用问卷星、在线文档半人工采集,发展到后来健康打卡系统精准采集;核酸结果统计从人工收集,到OCR批量识别,再到通过系统直接从政府部门提供的API接口自动同步;各种“码”也从单独的应用,被集成到了统一的“校园健康码”之中。这些信息化应用都准确地捕捉到了用户的需求和痛处,在快速开发后,及时迭代优化,最终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信息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能达到预期的问题,只有持续及时地完善,才能保持生命力,否则就可能留下不尽的用户抱怨和诟病。这也要求信息化部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用户需求敏感度和技术把控能力。

合理加强外部工具和资源的运用

疫情爆发之后,为了完成防控任务,保障教育教学,大家各显神通,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问卷星、腾讯会议、企业微信、钉钉、各种直播平台、各种教学平台、带宽临时扩容、免费移动流量、CARSI认证等,以及各种“码”应用,这些外部社会化的工具和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工具或资源在疫情防控时大都是免费的,在疫情防控告一段落后或许将采取收费策略。高校应当综合评估这些工具和平台的价值和师生需求,合理运用外部信息化资源提升或补充自己的能力。

建设符合本校发展定位的信息化队伍

信息化人员在疫情防控整个过程中的付出和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相信经过此次大考之后,各高校都对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队伍有了新的认识。

高校信息化部门也应该从这场考试中认识到,无论各高校的规模和层次,信息化队伍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运维保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快速开发能力、综合运用全校信息化资源的能力。只有找准自身的能力水平定位,才能对症下药地建设人员队伍能力。

当然,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问题,是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相关领导或许可以通过疫情带来的认知改变,向学校争取更多支持信息化发展的资源。

伴随着各种“码”在“新十条”政策龙卷风中的消失,“疫情防控”或将彻底远去,我们将进入真正的“后疫情时代”。通过回看这些曾经出现过的“码”,我们或许可以感悟出一些新的生活理念和信息化建设理念。

何秀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技术工程师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